在这个层面上,孟子最关心的是民的问题,所着重讨论的也是民的问题。
圣人之心所欲愿者,莫大于此,今既得之,其乐为何如哉?孟子已经实现了这个愿望,他的乐就可想而知了。[21]好为人师的人,总认为自己有知、别人无知,以向别人传授知识而自居。
滕文公正为此发愁,向孟子请教,孟子却说:是谋非吾所能及也。[46]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十三章。现在,你赶快下令,遣回老小俘虏,归还宝器,与燕民商议,立新君而撤离,还来得及。其中说:略法先王不知其统,……案往旧造说,谓之五行,……子思唱之,孟轲和之。孟子的教育基本上是人文主义教育。
[17] 孔子也有《诗论》,见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》。现存的《孟子外书》四篇,经学者考证,是明人伪撰,不能当作孟子的著作去读。而伯鱼的儿子子思活了62岁。
《孟子》七篇之中,赵岐为之分出章句,又将每篇分出上下,共十四篇。滕太子从楚国回来时,又一次访问了孟子,孟子引用前人的话以鼓励太子,并说,滕国的面积虽不大,但是绝长补短计算起来,也有长宽各五十里,还可以治理成一个好国家。母亲知道是忘记了,说明他没有认真诵读,便呼而问之:你为何中止?孟子回答说:有所遗失,但又得到了。春秋末期,三桓长期掌握鲁国的政权,这也正是孔子生活的时代。
他每到一国,或者与国君亲自谈话,或通过与大臣、士大夫接触,宣传他的主张,对当时的形势发表议论,提出建议。孟子无所顾忌、善于辩论的性格和风范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。
[44]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八章。意思是,政权掌握在三桓之一的季孙氏手中已经四代了,因此,三桓的子孙快衰微了,事实上,进入战国以后三桓的子孙果然衰微了,并且散落到各地,用赵岐的话说,既已衰微,分适他国。有人甚至认为是门人的门人编定的。因为《孟子》一书,不仅有很多长篇大论和论证,而且文字风格也是前后一致,有一气呵成之感。
不过,赵岐倾向于接受这种说法,而这种说法确实有一定根据。孟子著述的指导思想是述尧舜之道、拟圣而作[50],即以上古圣人之道为理想目标,对现实社会进行批判,仿效孔子作《论语》的方法写成《孟子》一书。正如大匠(即技术高明的匠人)不为拙劣的工匠改变规矩,羿(即传说中的神射手)不为拙劣的射手改变靶子一样,教育也是有严格标准的。何必曰利,亦有仁义而已矣。
但他又说:其文不能弘深,不与内篇相似,似非孟子本真,后世依仿而托之者也。乐正子将平公不见孟子的原因及经过告诉了孟子。
齐宣王也愿意听孟子的议论,曾表示:愿夫子辅吾志,明以教我。[38] 但孟子已不想在梁国继续呆下去了。
这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风尚,关系到人的道德素养和国家的安定团结。[1] 但是,他在许多方面发展了孔子学说,在儒学史上树起了又一面旗帜。当弟子向他提出这个问题时,他回答说,所谓不孝者有五,而匡章一件也没有,匡章之所以背上不孝之名,只是因为子父责善即父子之间以善相责而引起不愉快,这不能说是不孝。如果治理国家的人不好善,就会距人千里之外,而那些阿谀奉迎之人就会纷纷而至,想治好国,是不可能的。孟子受业于何人,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。因为这些书不仅晚出,而且其中的很多记载并不完全可靠。
有少数被接受了,但大多数未被采纳,而他的基本主张几乎完全遭到拒绝。赵岐又列出这四篇的篇名,即《性善辩》《文说》《孝经》《为政》,称之为《外书》。
刘向的《列女传》记载,孟子幼小的时候,其家离墓地很近,经常有人到坟山去从事葬丧一类的活动,孟子一一看在眼里,记在心上,小孩子要游戏,孟子便很自然地模仿大人的葬丧活动,搞一些墓间之事的游戏。这一点不重要,也不必作为依据。
但这样一来,引起各诸侯国的不满,赵国联合其他诸侯,准备伐齐救燕。[1]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三十八章,十三经注疏本。
[33]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十六章。按照此说,孟子应生于周烈王四年,即公元前372年(也有说生于前371年的,如冯友兰先生)。孔子是述而不作,即口述而不著之于书,弟子们将他的话记录下来,经过再传弟子的整理,成为《论语》一书。梁惠王向孟子说明这些情况,觉得这是奇耻大辱,要为战死者报仇,问孟子有何办法。
如果说,春秋时期还没有普遍兴起著作之风,那么,到了战国时期特别是中后期,思想家们便开始著书立说了。这就是孟子教育学生的方式,也是他的为人处世的方式以及对待各种问题的方式。
但是,他的影响却越来越大,因而受到各国诸侯的尊敬和礼遇。按赵岐所说,孟子著述的目的是垂宪言以遗后人[49],即他的主张既然不能实现,那就笔之于书,使后人有所了解,对后世有所贡献。
即使是子思生于伯鱼死去的同一年,也是在孟子出生后的第二年就死了,不可能成为孟子的老师。这不仅是允许的,而且是符合礼的精神的,因为礼从根本上就是对别人的恭敬和尊重,是建立在关心他人的基础之上的,在遇到紧急或特殊情况的场合下,就不能按照一般的常规行事,而要有特殊的方式去处理。
不管按照哪种说法,在孟子时代,邹都是属于鲁国的。[16] 这是对于诗的较早的[17]也是经典性的论述,所谓诗无达话就是由此而来的,即不能只从文字和词句上解释诗,而要体会其中的意境及其所表达的情感意志。但滕国毕竟是一个小国,夹在齐、楚之间,很难有所作为。他如果问,谁可伐燕?我将回答,为天吏者可以伐之。
这次,孟母吸取了教训,将家迁到学宫的旁边。他们还引用《志》书中的话说,丧祭之礼要依照祖先的规矩,以证明现行的丧礼是有依据的。
尽信《书》,则不如无《书》。《孟子》中出现过的,至少有十几人,其中,乐正子、公孙丑、万章、公都子、陈臻、陈代、彭更、屋庐子、桃应、孟仲子、徐辟、充虞、咸丘蒙等人是比较著名的。
但是最后,很可能经过孟子的删定。对于辛勤劳动的成果,当然很珍惜,但是,为了教育儿子认真学习,她忍痛引刀裂其织,这是一件很不寻常的事。